此文同时发布于袋子快跑微信公号,欢迎关注袋子快跑(微信号:daisyrunning1)
-------------------------------------------------------------------------------------------------------
9月20号,在北京,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马拉松,5个半小时。
跑到30公里处,接到了我妈的电话,她从新闻里得知北京马拉松正在举行,赶紧打电话问我是不是在跑。我犹豫了一下,说是。她开始哭,问:你为什么要跑马拉松?我知道她可能怕我猝死在赛道上,安慰她说没有关系,身体状态很好。好不容易才挂了电话。看了一眼跑表显示的心率,在安全范围内。
回家后照例在朋友圈po图,收获空前点赞和回复。那天朋友圈被跑马的小伙伴们刷屏,然后,陆续有人问了和我妈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跑马拉松?
我想了好久,觉得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42.195公里,雾霾天气,中午又热又晒,后半程缺水,抽筋,磨出泡,机械枯燥地奔跑……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并不是一个轻松愉悦的过程。但是,跑完之后的巨大喜悦和满足感,是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所难以替代的,若不经历也无法体会。
两年以前,工作还不满一年,身体状态和情绪都非常不好,工作压力大又不懂排解,甚至沿用读书时的方法,猛吃高热量零食,但是带来的只有不断飙升的体重,并不能求得半点安慰。某个晚上突然想,是不是出门去跑个步?然后就换鞋出门。现在想想,要感谢那个晚上的心血来潮。
那时候住在天坛附近,天坛环境极好,路上人很少,成片成片的树林间夹着小路,跑着跑着一抬头,只有月亮清冷冷地挂在天上。最初只能跑一两公里,没有专业的装备,没有计时app和跑表,甚至不懂节奏和呼吸,猛跑,喘成狗,然后走完剩下的路程。
后来天凉了,转战家附近的健身房,用跑步机,开始有了配速的概念。从两三公里,到五公里,距离一点一点加上去,直到去年初,第一次在跑步机上完成了10公里,那种喜悦在心头萦绕了好多天。尽管工作和生活并未因此有任何改变,但是自己看待自己的眼光,终于多了一点肯定。
春天,又开始天坛夜跑,每次七八公里,最多十一二公里,配速在7分半,最快不过7分。4月参加了人生第一场长跑赛事,北京国际长跑节,5公里,顺利跑到终点。虽然没发奖牌,但是在城市街道上和一大群人一起奔跑,路边还有很多观众不断加油的感觉,实在太美妙了。
跑来跑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状态好的时候跑多一点,不好的时候可能一周不跑。有时候觉得身体很对,10公里跑下来也面不改色;有时候觉得不好,跑三五公里就喘成狗,早早就停。情绪心态也反反复复,依靠跑步似乎不足以对抗,就荒废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今年4月,又是长跑节,10公里,关门时间从去年的一个半小时提前到70分钟,平均配速要7分。这是我当时最快的配速,我觉得以这样的速度连续跑10公里是不可能的,一度想弃赛。有小伙伴报名5公里,叫我一起跑。那天起床时还在犹豫,一咬牙才勉强出门。发枪,起跑。长时间没怎么跑,腿有点涩,迈不开,天气很热很晒,手机塞在腰包里,不想拿出来看时间,跑到玉蜓桥下拐弯时,大概还有两公里多,不想跑了,开始走。心情很沮丧,觉得自己肯定会被关在门外,不如马上退赛好了,想着想着差点要哭出来。但是后边还有跑友赶上来,不断喊加油,又觉得10公里的比赛都要放弃实在太丢人,好歹再坚持一下,于是又跑起来,一路到先农坛,发现大门还开着,跑进去,跑到终点,一看nike+,刚刚好70分钟,配速刚好是7分。居然完赛了。
这个赛事对我来说,绝对是强心针。不仅仅是拿到了跑步的第一块奖牌,而且也是一种鼓励:在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境地的情况下,而且条件又允许自己坚持的话,就不要轻易看轻自己,坚持一下,也许就那么一下,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再然后就是5月底秦皇岛马拉松,半程,是第一个半马。赛前目标就是3小时完赛。这场比赛的赛道设置非常奇葩,从十三四公里处开始,一个上坡,下来之后又是上坡,然后又是上坡……坡连坡的设置真是苦不堪言。脚趾开始疼,以为趾甲掉了,一开始有点心慌,喝口水反而平静下来。既然来跑了,总要对自己有个交代,不过是些皮肉的痛楚,并没有超出承受能力,也并没有生命危险,那就坚持下去看看会发生什么。沿着赛道一路跑到北戴河,到终点后脱掉鞋袜,发现只是脚趾尖磨出血泡而已,趾甲虽然黑了但并没有掉,心下一宽。第一块半马奖牌到手。虽然脸上胳膊上腿上到处都是盐粒,又饿又脚疼,但这和跑完半马的喜悦相比,不值一提。
半马后,想再跑一个半马,同时又想跑北马,可是北马从今年开始改成全马比赛,报名时又开始犹豫。后来又想,反正是抽签制,未必能抽中,试试看。
在等待抽签结果的日子里,常去公园跑圈。那时候已经搬家,附近的公园比天坛小很多,一圈只有2.3公里。路窄,人多,跑步时路边会突然蹿出一个小孩子,或者几个老年人气定神闲地摇着扇子并排走把路挡住,跑起来并不愉快。
这段时间喜欢下班后去单位附近的日坛公园跑,一圈1.3公里,下午6点左右人不多,遛弯的老人们还没出门。时常在夕阳里绕着日坛一圈一圈跑,看着天色一点一点暗下去,蚊子上来,遛弯的人多起来,跑完十几公里就背包回家。这时候配速已经提高到6分40左右,状态好的话平均配速能到6分半。
北马中签后,并没有太多训练,最长的一次也只跑了15公里,总有借口和障碍,阻止我出门跑步。直到20号这天,站在天安门广场,雾蒙蒙一片,广场上2万9千多人在热身,突然兴奋起来,觉得哪怕6小时内跑不到终点,这天也不白来。
发枪后,从广场出发,沿长安街一路往西,速度保持在6分40左右。一路上,跑步app的报时声和跑表的震动声此起彼伏,跑道上都是同道中人,向着同一个目的地前进。简直是一个神圣的仪式。前20公里速度平稳,2小时20分结束前半程,觉得稍微有点快,趁进水站的机会走一段,再跑。37公里处迎来撞墙,左脚开始抽筋,腰疼得像要断掉。看了一下心率,在安全区间内,就不心慌,停下来慢慢走。每走一步,腰都要抗议一次,恨不能马上躺下来。但是看到路边肌肉抽筋的跑友们在猛捶大腿小腿,又觉得腿没抽筋已是万幸。最后的5公里是最艰难的5公里,每走一步都是巨大挑战,刚想跑起来,左脚跟不上,只能继续走。走到离终点1公里处,心想总要冲刺一下吧,再试着跑,居然跑起来了,一路小跑到终点,顺利完赛。
喜欢一个人跑,不想加入什么跑团。尽管团队跑的氛围很诱人,但是不能自由随意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跑步是一个自己和身体对话的过程。有时候身体会说,今天感觉不错哦,可以跑快一点,那就快一点。有时候身体会说,今天很累,跑一会儿就回家吧,那就少跑几公里。有时候身体会兴奋,想飞起来,那就加速。有时候刚一起步就岔气了,那,就干脆回家吧。至少我的身体,是在我的掌握中的。
跑到现在,十个脚趾甲很少有完整的,有的已经掉过好几次。有的部位反复磨出水泡,已经变成茧子。与此同时,体重也在稳步下降,膝盖、关节没出问题,心肺功能没出问题。有艰难,也有喜悦。和喜悦相比,艰难快要不值一提了。
现在我坐在书桌前,抬头可见窗外的上弦月发出暗暗的、橘黄的光。远处的高楼亮着几点灯火,古玩城和快捷酒店的灯箱依次闪烁。安静的夜里,只有闹钟的声响。腿还在酸,脚趾还在疼,磨出的水泡尚未退去,左脚偶尔还会抽筋。但这算得了什么呢?跑一场马拉松,像一场朝圣,所膜拜的并不是具体的神祇,而是那种完赛的喜悦和结束了一场艰苦自虐活动的无与伦比的感激与庆幸。工作有什么能改变呢?社会有什么能改变呢?都不能。只有跑步。
至少这几年,从没像跑马那天能分泌那么多多巴胺。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不同见解,原创频道欢迎您来分享。来源:爱燃烧 — http://api.iranshao.com/diaries/16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