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首马后的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导致回家后的当天晚上就在网上到处找下一个马拉松的城市。而自己仅仅是出于“跑者世界”那句“波特兰马拉松是十月份全美最佳的马拉松赛事”的推荐,在对这个城市完全陌生的情况下,就提前大半年报名了这个赛事。
北半球的马拉松赛事都是从十月开始,完全没有规律训练的夏天,让自己赛前只能把这第二场的马拉松定义为真正的“run for fun”:权当慢慢跑,去享受一个陌生的城市,去体验不一样的马拉松文化。虽然美国人的肥胖问题已超乎我的想象,但是这边的运动风气同样也超乎我的想象,我们一直在讲的“全民健身”其实不就是这个样子吗:所住的街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在街上看到跑步的身影,不分年龄阶层。全民健身,不是广播体操,不是广场舞,不仅仅是集体,而更重要的是每个个体由内而外对运动的热情。
带着比较轻松的心情比赛,就可以多个心思来“找茬”,找找中美马拉松赛的不同,其实真的都是在细节上:
1、这边的赛事组织超级简单,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夸张的封路,没有提前几个星期全市的“卫生大扫除”和装饰,以至于比赛前一天去熟悉跑道,我都惊讶于怎么会跟平常一模一样?第二天才发觉,人家只是在起跑点挂了条横幅,其他什么都没有。赛前,没有领导讲话,只以当地最传统的一个类似长号的“乐器声”作为出发口令。但就是在这么平淡的开场式上,突然全场肃立,每个人手放胸口,主持人和大家清唱美国国歌,这个场面就让自己这个局外人瞬间全身鸡皮疙瘩,第一次因为别人的国歌而感动。难怪他们的比赛那么好组织,因为他们让跑者成为比赛唯一的主角,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服务好跑者,激发跑者自己的创意。
校运会的横幅都比这个霸气。
2、因为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缘故,出于安全考虑,越来越多赛事不提供寄包服务,因此赛前就多次收到他们的邮件提醒。但服务的质量就体现在面对这个问题,人家是如何巧妙解决的。在官网上他们给了无比充分的解释。首先,他们开始提供finish T-shirt,以保证大家跑完后不会受寒;跑前你如果怕冷带外套的话,他们鼓励带旧的外套,然后热身后可以随便扔在路边,到时赛事组织者会把这些旧衣服清洗后捐给贫困和需要帮助的人。于是,很典型的文化差异,你在比赛时,不会像国内,恨不得希望每个人都穿一样的衣服,咱们需要这种“团体操”式的东西。可他们却是各种五花八门,色彩鲜艳,但比赛结束后大家都穿着象征荣誉的finish T-shirt,所有路人看到时,都会跟你微笑和说一声“congratulation”,这个感觉似乎一下子就又对了。
finish jacket
3、在大连首马时被饿的一塌糊涂,后半程除了水,几乎没有其他的食物补给,幸亏巧遇于嘉给了我两个能量胶才熬过撞墙期。因此,这次赛前特意准备了腰包和能量棒,但结果发现,他们不仅提供充足的补水站,半程后,每个补水站都提供充足的补充能量的食物,而其中的一大发现就是,QQ糖,原来这个东西如此之管用,而路人也多会从家里带些吃的给跑者预留。最有趣的是在38KM处,居然有beer station,第一次体会到途中喝啤酒的味道,感觉还真的不错。而赛后的食物更是让你吃到撑,虽然都是一些很简单的东西,但已足够。
4、当然这些东西都是需要付出金钱的代价,与国内大多数都是200元以下报名费相比,这边的报名费都在100美金以上(但如果不算汇率的话,这点钱对于米国人民非但毫无压力),因此,跑步真的是个很花钱的运动。然后赛事往往为了不影响交通,都是起早摸黑的举行,起跑多是在上午6-7点开始,同时,很多路段都是半封闭,都会留一个民众开车的通道,而不像咱们早早的封路,造成市民的怨声载道。况且如果那么早的话,领导同志应该也还起不来。小城马拉松的另一个好处还在于,他们似乎很多人都认识,因此,没跑多远,就有路人认出身旁的跑者,那个加油和打招呼格外亲切。
5、看了今年北京马拉松的完赛奖牌后,必须吐槽下国内的奖牌设计:奖牌难度永远都只能是那么一个颜色吗?难道奖牌只能是圆的吗?为什么就不能有更多创意呢?于我而言,这边的奖牌设计真的漂亮到会让人因为奖牌而来参赛,比如旧金山的女子马拉松,完赛奖牌就是blingbiling的Tiffany。。。
而今年波特兰马拉松的奖牌不仅外观漂亮,手感还超好。曾获得最美奖牌设计奖果然是名不虚传。
这应该是女生的最爱,TIFFANY完赛奖牌
6、沿途十几个的乐队表演,一开始以为只是个噱头而已,但亲身体验才发觉,音乐的力量真的不可小觑。特别是后半程精疲力竭时,在强烈的摇滚声中,你会不自觉地加快脚步,会有那么一小段时间,仿佛忘记了腿部的痛苦。国内各高校以及民间其实也有很多的乐队,其实大可邀请去现场设几个music station,那感觉真的不一样。
好了,可以讲讲自己比赛本身的一些体会:开跑时,旁边刚好站着一个70多岁精神矍铄的老奶奶,正在打开她的Nike+,我扫了一眼,以为自己看错了,她的累积跑量已达近4000英里,也就是6000公里以上,要知道我这一年下来也就1200-1300公里的水平。于是乎,八卦地询问这是跑了多久的训练量,她乐呵呵地告诉我,大概是2年多吧,然后就开始兴奋地跟我唠起来,她这个月很忙,要跑4个马拉松,这是她这个月的第一个马拉松。可以想象我当时惊呆了的表情。。。
关于波特兰马拉松的线路可参见小唐同学的2013年攻略:http://iranshao.com/articles/running_in_us_1
而于自己,前半程非常的顺利,知道今天会很辛苦,所以一直压着6分配速在跑。可是跑到26KM的时候,先是膝盖,然后小腿,再是大腿,开始循环轮流抽筋,都说马拉松是从35公里开始的,想不到这次26公里后就开始要进入魔鬼时刻。但在合适的时候看到了一句印象无比深刻的话:Pain is temporary, finish is forever。这时恰好路过一个小镇,风景如画,好多家庭都把这当成了一个节日,亲朋好友在路边的院子里一边烧烤party,一边观看赛事加油,让人仿佛觉得这不是比赛。走走跑跑,感觉快抽了,就放慢走几步,好一点就接着跑,没有也不敢有一分钟的停步,因为一慢下来,路边调皮的小学生就会大声念着你胸口的名字,叫你快跑。。。还好最终跑了个4小时50分勉强及格的成绩,平时跑量不够,这下知道苦处。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让赛后的成绩单都分外有趣,你不仅可以知道自己每5公里的配速,还可以知道你在全部、男性、同龄人里的排名。来看看自己的排名吧,实在惭愧,这个成绩只能是在平均数之后,拖美国人民后退了。
号称玫瑰之城的波特兰,给了所有完赛选手,每人一支玫瑰,因此,与首马全力以赴相比,第二个马拉松总体上变成一个enjoy的过程,比赛结束后,挂着奖牌拿着玫瑰拖着两条腿一瘸一拐地走在街上,路人善意的微笑,亲切的congratulation,会让你觉得这5个小时的自虐都是值得的,也开始期待下一次的比赛,这应该就是比赛会上瘾的感觉。
这是冲刺的时刻,波特兰马拉松的特色之一是冲刺时现场DJ会念出你的名字以表示祝贺。只是这个该死的赛事摄影实在是太贵,下载一张自己的照片要200块人民币。听说去年开始,已有赛事开始这方面的改革,通过赞助商的支持,慢慢在推免费的照片,希望这个改革的步伐可以快一些。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不同见解,原创频道欢迎您来分享。来源:爱燃烧 — http://api.iranshao.com/diaries/262
回应
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