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鞋尖翘度的细小差异带来大影响

鞋尖翘度背后的学问

在一双跑鞋的设计中,有一处细节常常被忽视,那就是“鞋尖翘度(Toe Spring)”。数百年前的制鞋匠们就发现,如果让鞋尖以一定的弧度向上翘,穿着者在行走时会更加地轻松、省力。这是一种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创造。于是它便被一直沿用下来,且在跑鞋设计中变得越来越有讲究。

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有非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从其他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个小小的跑鞋设计细节进行验证和探讨。比如有人认为,脚尖翘度的设计也许会对你的足部健康造成损伤。20年9月,就有一篇发表在《科学报道》期刊上的文章,围绕这个观点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论证观点

这一实验由来自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的Freddy Sichting团队发起。为了记录下鞋尖翘度对双脚产生的影响,团队设计了“光脚”和“穿拖鞋”两种状态,其中拖鞋又分成4种形态,在其他设计完全一致的前提下,分别把鞋尖翘度做成10°、20°、30°和40°(光脚可以看做鞋尖翘度为0°)——也就是模拟当下流行鞋款的鞋尖翘度。然后他们找来13位志愿者,让后者在跑步机上进行步行测试。

之所以把测试用鞋设计成拖鞋的款式,是因为研究人员想要清楚地看到测试过程中脚部精确的运动变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志愿者的脚部、脚踝以及膝盖等部位做了反光记号,以便分辨和记录。随后他们用高速的定格摄像机记录下不同的鞋尖翘度对志愿者行走步态的具体影响,尤其是特别关注了脚趾底部的跖趾关节的运动。

同时跑步机的跑带下方还安装有能记录下数值的受力板,把两部分的数据结合起来分析,能看到志愿者每一步蹬地时的力度。研究团队希望通过这些数据信息来估计行走时控制脚趾的肌肉所做的工作量。

通过实验对比,结果他们发现鞋尖翘度减少了控制脚趾的肌肉部位的发力,准确地说,它的存在减少了足部肌肉在运动中保持跖趾关节稳定所需要做的工作。换句话说,鞋尖翘度的设计让行走变得更加省力。而且随着弧度的累加,这些肌肉所需要发的力会越来越少。

虽然这些肌群非常小,从绝对意义上来讲,所节省的力是微乎其微的,但考虑到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可能要走成千上万步,在跑步运动场景中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更加巨大,那么微小的“肌肉工作量”累加起来就会显得差异明显了。

舒适引发副作用

这个实验结论提供了足够有说服力的佐证,来显示运动品牌们在这么一个小细节上花费心思是非常有道理的。当下的顶级竞速鞋,鞋头部分都被设计成上扬的形态,且角度非常有讲究。毕竟跑者们都希望自己在跑长距离时,双脚能够节省力气,不会非常快地进入疲劳状态。

但反过来讲,长此以往,控制脚趾的这部分肌肉肌群就得不到充足的锻炼,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就是“用则进,废则退”,当它们没有强壮到足以保护双脚的其他组织,可能就会因此让你遭受一些疾病,比如,让许多跑者痛苦不已的足底筋膜炎。

当鞋尖翘度的设计让足弓部控制脚趾的肌肉得到伸展,避免它们在运动时收缩,便不能非常好地缓冲脚底其他部位(比如足底筋膜)受到的压力;鞋尖翘度的设计也让我们在行走时更自然地把脚趾部位抬起来,这也会让脚尖部位的肌腱得不到伸展。这些都可能引发足部的劳损和伤病。类似的观点,也是“极简跑鞋”支持者们一直以来所认同并宣传的。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既享受着鞋尖翘度设计带来的省力和舒适,又能避免伤病的发生呢?

运动科学专家们给的建议是,有的时候换平底的鞋——比如布鞋、比如拖鞋——来日常出门或者通勤,甚至可以尝试刻意光脚行走,让双脚换一种运动的形态。

其次是可以对脚趾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尤其对跑步后经常出现脚底酸痛,或是已经出现脚底筋膜炎的跑者来说这非常重要。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让脚趾向内缩起来,反复收缩舒展,然后尝试以这个动作去用脚抓东西,比如摆放在地上的毛巾或是乒乓球。进行6-12周的针对性锻炼之后,足部的肌肉就会得到显著的增强。

可以肯定的是,假使你控制脚趾的肌肉力量变得更强,那么当你穿着鞋尖翘度明显的竞速鞋参加比赛,这个设计细节为你带来的帮助,会变得更大。

您需要才能回复
To_top